以前我是相信人要給自己做人生計劃的,至少也要有個五年的吧!聽說過一個故事,就是你五年后想成為什么樣的人,那么就倒著數365*5中,每一天都要做哪些事情。當然我我嘗試這樣去做,在那些被計劃的日子里,我一定坐在電腦前寫東西,或者看一些只翻頁不過腦子的書;或者做一些很沒意義但有功利和目的性的事;或者為了搭建某種人際關系假裝觥籌交錯。
在我達到了某些目的之后,我發現自己表面上有很多人崇拜,有很多人羨慕,但是我卻錯過了很多東西,忘記了自己的夢想,失去了心底的溫暖,放棄了愛我的男孩兒。
我不喜歡2006-2008年的自己,那個機械般的自己。
再后來,我再也沒有了什么五年人生規劃三年職業規劃這樣的東西,每每被問及,就說不知道,但是卻總被說“你是不想說吧,誰會把自己的宏偉規劃告訴別人呢?何況你這么聰明的人。”
其實我是真的沒有,因為我發現在那些沒有計劃的日子里,我的生活里總是出現各種意料之外的事情,比如這個博客的誕生,比如臺灣游記居然最先在臺灣出版,而且還要簽售,比如我第二次去臺灣居然是“作家”的身份,比如我開始不那么喜歡當一個所謂的“精英”!
我開始注意到書店里有很多書,名字大體是“25歲之前一定要做的事”、“30歲之前一定要去過的地方”、“40歲不可以不知道的人生哲學”等等。這些書用年紀和一些“強調肯定句”來告訴你,如果你到XX歲,還不會XXX,還不知道XXX,還沒去過XXX,你的人生就是跟不上趟的,就是失敗的。
于是很多人趨之若鶩般的對照著自己的生活,然后快馬加鞭的追趕標準答案,露出憔悴而不知所措的表情;每個人都怕自己會被落下,互相追趕著比著想要較勁出個你死我活。這樣的生活里,每個人都會為自己的某一個特定目標而過分用力,從而忽視了生活中其他東西的存在,而這樣的人也恰恰很容易在生活上“偏科”,讓自己愈發成為了無趣的自己。
幾周之前發生了很多事情,生活密度突然間增大了很多很多,雖然依然每天睡覺9小時雷打不動,但是腦子明顯緊張而快變得精神病了。那個時候,我遇見一個臺灣廚師,他是我的讀者,但生活在大陸。他是個快樂的廚子,一個從律師變成廚師的胖子,一個喜歡給自己做飯做到和餐廳一樣精致的貪吃鬼。我們聊了很久,他差點忽悠我去南方跟他學做菜,后來變成我忽悠他來北京教我法式大餐。我把這個消息分享給我的朋友們,于是聽到了很多殊途同歸的反應:
你是要閃婚嗎?
學做飯和你的工作有什么關系嗎?如果有就學,如果沒有學這個有什么用?
你不趕緊努力賺錢買房子買車,真打算在北京租房子一輩子嗎?
廚師能讓你變有錢嗎?你不著急以后結婚要買房子買車啊?好好工作攢錢吧!
只有廚師每天特別耐心的跟我講雞蛋的熱融性和發泡性,或者哪里能買到便宜又好的鍋子。
我返回去想,為什么做事一定要有計劃有目的的來做,為什么不能心血來潮,為什么并不能隨時啟動,為什么一定要什么年齡做什么年齡的事。
如果是這樣的話,那我們的心是做什么用的?經典文章 愛讀文 http://www.siquanlvzhi.com
我記得以前有計劃的時候,每天晚上回家對著計劃本把一條條做過的事情劃掉,對還沒做的事情懊惱不已垂足頓胸,帶著罪惡感去睡覺,早晨醒來頭疼腦漲不想起床,害怕面對新一頁備忘錄上機械性的工作。即使做完了的那些工作,我也不記得做過什么,因為都是機械性的完成而已。
那些日子,我不記得自己的生命有過如何的痕跡。
我發現自己的改變大概是在寫博客之后,每天都會發生不同的事情,遇見不同的人,看到不同的聲音,我開始無法計劃和安排自己的很多事情,就像下周的臺灣簽售會,我緊張,我著急,我還有很多事情沒有準備好,但是我卻很享受有這樣一個事情沖進到我的生命里。它打亂了我的生活,但也給了我生活的漣漪,讓我的內心不斷開始學會承載一些突如其來的事情,而不是按部就班戰戰兢兢的過循規蹈矩的生活,一旦發生變化就會害怕擔心到不知所措。
我喜歡內心勇敢、強大,但還會善良與溫暖的我自己。
這是我用過去兩年重新發現和塑造的我自己,可能我為此放棄了很多本來應該在我計劃中的很多情,但是我開始喜歡這樣的我自己。
@作業本 有一句話是這么寫的:
去TM的人生忠告,去TM的勵志名言,去TM的致富圣經,去TM的人生哲理,去TM的處世之道,去TM的職場寶典,去TM的心靈雞湯,去TM的超越未來,去TM的智慧辭海,去TM的生活藝術……你活著本來獨一無二簡單快樂,就是因為看這些騙子的鬼話而變的無聊庸俗攀比無趣。
不要讓未來的你,討厭現在的自己
我正在努力變成自己喜歡的那個自己。
相關文章推薦:
(責任編輯:可愛你)